老红军李中权:满门革命举家长征,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了党-ag凯发k8国际
字号:打印
人物简介:李中权,1915年出生,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、中共天全县委书记、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人民解放军空军第3军政治委员、华北军区空军参谋长、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、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、南京军区空军第二政治委员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、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
《新五代史·王彦章传》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警句: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。文章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,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。
对于举家长征的李中权来说,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党和祖国,甚至在他百年之后,墓碑上仍然刻着“我望着山上的烽火台,若硝烟升起,我将从这里出发,再次奔赴战场。”于是,人们永远地记住了这位从长征中走来的老红军的名字——李中权。
▲1947年5月,冀东代表团(分区地委以上干部和冀东区党委、军区领导干部)在开会返回途中由于热河有关方面派出的掩护部队临阵脱逃,致使代表团近半数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壮烈牺牲。从右至左:第一胡里光牺牲,第二苏林燕牺牲,第三朱乔生幸存,第四艾平幸存,第五王平民牺牲,第六李寿山幸存,第七张树先幸存,第九李中权幸存,第十王克如牺牲,第十一季方牺牲,第十二陈东幸存,第十三冀光牺牲。
●●●生死离别长征路
“一生革命,双全智勇,三过草地,四次负伤,五亲牺牲,六任政委,七五党龄,八方敬重,九死一生,卓著功勋,文武奇才,辉煌征程。”几年前,国内一位学者在读了《李中权征程记》一书后,欣然提笔,高度概括了李中权辉煌传奇的一生。
1915年,李中权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碑牌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家里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。尽管家境贫寒,父母依然坚持把李中权送入达县第五高小读书。自幼懂事的李中权刻苦学习,两年后,以全县第一的成绩,顺利考入达县中学。
在学校里,李中权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,也接触了新思想。读高小时,以老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张爱萍,给他看了列宁的《论两个策略》和《唯物史观》等,对他进行最早的革命启蒙。
此后,李中权加入了共青团、“反帝拥苏大同盟”,组织学生运动……后被调到蒲家场任达县红军游击队队长、大队政治协理员,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。
▲1958年春,下连当兵的李中权。
▲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伤残军人证。
1932年12月,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入川,一举创建了川陕苏区。在革命形势感召下,李中权全家都参加了革命。大哥李中泮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,二哥李中池和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带路,五妹李中珍带领妇女队抢救伤员。在红军主力撤离时,李中权一家9口参加了长征。
1933年年末,父亲李惠荣跟随红军离开家乡后,来到四川通江县肖口梁。他在砍柴时,遇到敌人追击红军通信员。李惠荣为了掩护红军通信员,把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,把敌人引向自己。在与敌人搏斗中,李惠荣身负重伤,光荣牺牲了。
1934年3月,时任红三十三军独立团政委的大哥李中泮,在张国焘“左倾”路线下,被错杀于平昌县元山场,年仅27岁(红军到达延安后,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,李中泮得到平反昭雪,被列入红四方面军牺牲的团级干部名单中,追认为革命烈士)。
李中权的二哥李中池也在理番的一次战斗中牺牲,五妹李中珍在过草地时不幸遇难,伴随着她牺牲的,还有她的丈夫石映昌。
开始长征那年,李中权的母亲王理诗已53岁了,她拽着幼小的李中柏、李中衡、李中秋,夹在奔波的红军家属和根据地群众中,从川东走到川西,两条腿肿胀得像个紫萝卜,左小腹还长了一个毒疮。即便如此,她仍旧过四江(嘉陵江、涪江、渠江和岷江)、翻雪山,在15个月里,和同志们走过了2万里的路程。
李中权在长征途中三次遇到母亲。第一次是1934年4月,母子两人都知道父亲逝世的消息,却相互隐瞒,最后还是母亲告诉了李中权。第二次是1936年2月,在西康省宝兴城,李中权正准备二过草地。那天黄昏,他再次遇到了带着三个小孩赶路的母亲。李中权没有告诉母亲二哥李中池、五妹李中珍夫妇的死讯。最后一次是1936年3月,在西康省丹巴县东边耳时。时任师政委的他,遇到了母亲带着幼小的弟妹。李中权留下战马、一块大洋、一口袋干粮,忍痛和亲人告别。
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战马的帮助,李中权的母亲和弟妹翻过了雪山。1936年7月7日那天,在四川炉霍县冬古喇嘛寺附近,母亲再也走不动了,她告诉孩子们说,跟红军走!幼小的李中衡、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,扶着老人留下的拐杖,一直走到陕北。并于1937年春节相聚在延安宝塔山下。
后来,李中权被组织上安排在红军大学(后称抗日军政大学)学习工作。抗日战争时期,李中权先后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、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,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历次反“扫荡”、对日寇战略反攻等战役战斗,他身先士卒、身负重任、九死一生。解放战争时期,李中权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政委、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政委等职,参加了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渡江作战、衡宝战役……他率部作战无数、功勋卓著。
▲1950年10月,四十六军军直机关部分同志合影。二排左二为李中权政委。
●●●坚定信念紧跟党
1951年秋,李中权调任空三军政委,此后在空军工作了30多年。
在空三军工作期间,朝鲜战场空战正酣,李中权奔赴战场实地见习指挥空军作战。
李中权任华北空军参谋长和北空副司令员时,负责首都防空和国庆阅兵空中梯队组织指挥等工作,作为一名陆军部队出身的高级干部,他坚持按照空军建设原则和规律出发,组织部队训练和各种演习演练。
1958年,李中权主持空军受阅工作。由于国庆当日天气变坏,机群不能通过天安门上空,上级决定次日上午10时受阅机群通过颐和园上空。空军司令员的苏联顾问要求受阅机群在通过颐和园上空时,做些事先没有做过的特技动作。李中权本着“不打无备之仗”的原则,坚决顶住苏联顾问的不正确意见,按原计划组织一百多架受阅飞机通过颐和园上空,得到了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的支持与肯定。
▲1955年9月,北空领导干部合影。右五为李中权。
▲1959年国庆十周年,指挥空军编队通过天安门。右一为李中权。
“文革”期间,李中权受迫害被隔离审查长达8年,但他始终坚持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。
1975年,李中权恢复名誉和职务,先后任南空第一副司令员、第二政委。这期间,他大抓拨乱反正、干部培养、战备训练和基层建设,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巩固和提高。
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1983年,李中权离休后,坚持学习,撰写和发表了不少文章,并出版了《李中权征程记》《李中权征程轶事文集》和《李中权论文篇暨纪事文集》等作品。他还经常到工厂企业、基层连队和大中小学等去宣讲红军精神,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图强。他说:“只要有一分力,我都要为党的事业作贡献。”
1990年,当他看到军内外报纸刊载的文章,对“二万五千里”的含义发生误解时,立即给相关报纸编辑部写信,指出:自己在抗大学习时曾听毛泽东说,二万五千里是指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,以每天行程平均70里计数,长征里程的计算包含时间和距离两个主要因素,并非仅仅指地图上所标示的红军行程。他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,从而使广大读者真正了解长征的历史行程计算原理。
在党的关怀培养下,李中权从一名红军战士、抗日勇士,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。每当谈及过去,他总是动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:“许多战友没看到革命的胜利就牺牲了,跟他们比,我为党做点事情算不了什么。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,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。只要我一息尚存,我的心就永远向着党。”
▲1948年11月,李中权和妻子詹真辉的合影。
●●●夕阳丹心情意浓
李中权老伴在《老伴的离休生活》中写道:离休后的李中权的党性观念并没有离休,而是像一只不知疲劳的蜜蜂,不停地奉献余热。
2011年“七一”前夕,李中权致信空军党委:“作为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,我知道我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继续为党工作,为空军做贡献了。我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,作为个人我已经做好了应有的准备。但对党的深情,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变,而是更深更厚更让我魂牵梦绕。我觉得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,我的生活组织上照顾得很好。从内心深处讲,我把组织上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爱护都记在了党的身上。我现在还剩下20万元存款,我把这点钱委托空军党委代我作为党费交给我亲爱的党,权当我献给党的生日的一点心意。我永远热爱党,党就是我的母亲。”
在建党90周年之际,作为一名老党员,他为挚爱和追随了一生的党献上了一份宝贵而特殊的贺礼——将自己多年积蓄的20万元存款以特殊党费的方式献给党,以表达对党的热爱和忠诚。
对党绝对信仰,对人民无限热爱是李中权一生的写照。
2013年4月20日上午,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与天全县交界处发生了7.0级强烈地震。闻此消息的李中权心急如焚,第一时间嘱咐秘书给灾区地方政府打电话详细询问受灾情况。了解灾情后,他从个人积蓄中拿出10万元捐给地震灾区。
李中权还亲自执笔为灾区人民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慰问信:“我今年99岁了,但我还清楚地记得红军于1935年11月,先后攻占了宝兴、天全、芦山等县。1935年11月,我从红四方面军地方工作部部长调任天全县委书记……时光已经过去78年了……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天全,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眼前……现在那里地震了,我如何不更加牵挂、万分担心呢?”
长期担任李中权秘书的王钢透露,李中权还曾多次资助家乡达县修路、兴学,累计捐款16万余元。他始终以党、国家、军队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为念,把一生省吃俭用的积蓄基本全都奉献了出来。
“劳动创造新世界,你也流汗,我也流汗;中国梦圆人人盼,重在实干,成在实干。”这是李中权曾经在本报发表的《劳动谣》中的诗句。“实干”,既是李中权一生的追求,更是我们纪念他最好的方式。
来源:中国空军网